2023年盛夏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迎来了自己的十周岁生日,十年来,这项赛事从最初只有几百人参与的“小众比赛”,发展成为覆盖全国、累计参与人数超过20万人的品牌赛事,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击剑运动的普及与崛起,更成为无数普通人追寻梦想、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舞台。
十年前的秋天,首届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在北京拉开帷幕,当时只有12家俱乐部、不到200名选手报名参赛,设施简陋、经验不足,甚至连专业的击剑地板都需临时租借,就是这样一个“简陋”的开端,却点燃了许多人心中关于击剑的火种。
“2013年,我刚刚从省队退役,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听说要办俱乐部联赛,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就报名了。”现年35岁的南京剑客体育创始人徐俊回忆道,“那不仅仅是一场比赛,更像是一个信号——击剑不再只是专业运动员的‘专利’,它正在走向大众。”
徐俊的经历是联赛发展的一个缩影,他从首届参赛选手,到后来成为俱乐部教练、组织者,十年间身份不断转变,但始终未曾离开这个舞台。“我和联赛是一起成长的。”他笑着说,“它给了我事业的方向,我则亲眼看着它从幼苗长成大树。”
联赛的扩张速度超出许多人预期,2015年,联赛增设少年组;2017年,首次实现南北分区赛;2019年,参赛人数突破万人,赛事规模跻身亚洲前列,击剑人口结构也在悄然变化——从最初的以专业运动员为主,到如今超过70%的参赛者是业余爱好者,年龄跨度从6岁到60岁。
“击剑教会我的不只是技术,更是如何面对失败。”16岁的上海选手李思琪说,她在今年5月的联赛分站赛中获得了个人赛铜牌,这是她练习击剑五年来获得的首枚全国性赛事奖牌。“每次比赛都是一次成长,无论输赢,站在剑道上,你需要独自面对所有问题,这种锻炼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。”
联赛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国击剑产业生态的成熟,十年前,全国专业击剑俱乐部不足50家,如今这一数字已超过600家,装备销售、赛事运营、培训教育……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。
“十年前,我们要买一套进口击剑装备得等上好几个月的海外邮寄,现在国内已经有十余个自主品牌,质量不输国际大牌。”北京锋锐击剑俱乐部创始人赵颖告诉记者,“联赛就像是一个引擎,拉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。”
2020年,疫情给联赛带来了巨大挑战,赛事一度暂停,但组织者很快找到了解决方案——推出线上击剑课程、举办虚拟比赛,甚至开发了基于VR技术的远程对决系统。“那段时间我们学会了如何创新和适应。”联赛组委会主任王建国说,“困难反而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。”
十年间,联赛还成为了中外击剑文化交流的桥梁,来自法国、意大利、匈牙利等击剑强国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通过这项赛事来到中国,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带入中国俱乐部,中国年轻选手通过联赛脱颖而出,走向国际赛场。
15岁的杭州选手张天宇就是其中之一,去年他在联赛中表现突出,入选国家少年集训队,今年夏天将代表中国参加亚洲青少年击剑锦标赛。“没有联赛这个平台,我可能永远没有机会被国家队教练注意到。”张天宇说,“它给了我一个看得见的梦想。”
十年耕耘,联赛的意义早已超越竞技本身,它成为连接不同年龄、不同职业击剑爱好者的纽带,成为一个包容开放的大家庭,有小学生为人生第一次比赛紧张得睡不着觉,有退休老人重拾年轻时的爱好,有白领精英通过击剑释放工作压力……
“我今年62岁,练习击剑才三年。”来自成都的参赛者刘建明抚摸着花剑笑着说,“退休后我开始学习击剑,现在每年都来参加联赛元老组的比赛,年龄从来不是限制,重要的是你愿意尝试。”
展望未来,联赛组织者已经有了更加宏大的蓝图——进一步下沉到二三线城市,推动击剑进校园计划,建立更加完善的青少年培训体系,甚至未来可能拓展到东南亚地区,成为区域性赛事品牌。
“下一个十年,我们将继续推动击剑运动的大众化发展。”王建国表示,“让更多人有机会体验这项‘格斗中的芭蕾’,感受击剑的魅力所在。”
十年磨一剑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用十年时间,书写了一个关于成长与梦想的故事,剑道上每一次交锋,都不只是胜负的较量,更是每个参与者人生的延伸,当银剑在灯光下划出优雅的弧线,那些关于坚持、勇气和成长的故事,正在一个个真实的生命中继续上演。
发表评论